一提起朱瞻基,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形象是:一位仁慈的明君配资门户官网,开创了“仁宣之治”的盛世,同时又是一位才华横溢、擅长绘画的文艺青年。他被视为朱棣寄予厚望的“好孙子”,在朝堂上的作风则继承了其父朱高炽那种宽厚仁慈的风范,做事温和,以仁政为先。
甚至连明朝皇帝最臭名昭著的刑罚之一——廷杖,也就是俗称的打屁股,这种令文官颜面扫地的严苛刑罚,在朱瞻基的统治时期从未出现过。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,他还常亲自出庭审理案件,体现了他对公平正义的追求。
古代史籍中对他的评价极高,称其“以德义闻四方”,可谓是一代贤君的代表。不过,如果我们细细翻阅史料,会发现这位皇帝并没有史书上那般宽仁厚道。他的“仁”,其实只是相对于历代皇帝的平均水平而言,实际生活中,朱瞻基也表现出极其残酷冷酷的一面,做过不少荒唐且令人震惊的事情。
当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,永乐皇帝朱棣对他极为关爱,特别关注他的学习进展。有一天,朱棣似乎漫不经心地问他:“你宫里那些属臣,谁最贤良?”朱瞻基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戴纶。”然而,朱棣脸色骤变,冷冷质问:“既然如此,你为何不听他的劝谏?”并将一份奏章重重地扔到他面前。
展开剩余85%原来,朱瞻基自小贪玩,尤其喜欢骑马打猎,经常逃课不务正业。作为他的老师之一,戴纶多次劝告无效,忍无可忍才向朱棣报告。朱瞻基心中恼火,却又不能冒犯祖父,只能暗地里将戴纶列入黑名单,心生怨恨。《明史》记载:“太孙以纶对,因出纶奏付之,太孙由此怨纶。”
多年以后,朱瞻基即位,依旧不改贪玩的习性。戴纶仍不忘职责,多次上书劝谏他节制行事。然而,此时没有了朱棣的保护,朱瞻基不再容忍,竟将戴纶贬至交趾(今越南)。戴纶刚到交趾没多久,朱瞻基因旧怨难消,又以戴纶怀恨不满为由,将他押回京城,亲自审问,试图从他口中套出罪证,好合法处置。
戴纶坚决辩护,拒绝承认任何怨恨之言,这激怒了朱瞻基。他不顾程序正义,命人当场用乱棍打死戴纶,抄家株连,连带其全家一同受罪。令人痛心的是,连戴纶年幼的远房族弟弟也未能幸免,被阉割进宫成为宦官,赐名“怀恩”,后来竟成为掌管司礼监的重要太监,保住了明孝宗的皇位。《明史》载:“帝临鞫之,纶抗辩,触帝怒,立箠死,籍其家。”
戴纶作为朱瞻基的恩师,仅因劝谏其勿贪玩,且向长辈告知此事,竟招致多年仇恨,最终被残忍杀害,家族遭殃。与戴纶遭遇相似的老师,还有他的好友林长懋。林虽未上奏告状,但因同样劝诫朱瞻基,亦被记恨多年。朱瞻基即位前,林长懋已外放他处任职,但在处置戴纶时,朱瞻基仍将他拘回京城,囚禁于狱长达十年,直到朱瞻基去世,新帝继位才获释。出狱后的林长懋依旧坚持正直之风,在郁林任知州时大兴善政,百姓感念,死后为他建庙祭祀。《明史》评曰:“而长懋在狱十年,英宗立,乃得释。复其官,还守郁林,有惠政。其卒也,州人立庙祀之。”可以说,朱瞻基的任性残暴,断送了一位好官的十年光阴。
关于朱瞻基与朱高煦的恩怨,众所周知,但鲜有人晓得,朱瞻基当时杀害的远不止朱高煦一人。朱高煦是明仁宗朱高炽的亲弟弟,亦是朱瞻基的二叔。在朱棣靖难时,朱高煦曾多次立下战功,救朱棣于危难。朱棣曾暗示若得天下,将立朱高煦为太子。可是登基后,因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压力,加之宠爱孙子朱瞻基,迟迟未兑现承诺,反而立朱高炽为太子,令朱高煦心怀不满。
朱棣与朱高炽相继去世后,朱瞻基继位,朱高煦仿效当年朱棣造反起兵。朱瞻基亲征将其俘获,为表仁德,未即刻处死,而是建“逍遥城”将其软禁。三年后,朱瞻基突变脸,残忍杀害朱高煦。
史料记载,宣德四年某日,朱瞻基兴致勃勃地赴逍遥城探望这位叔叔。朱高煦被铁链锁住四肢,竟突然奋力绊倒朱瞻基。怒不可遏的朱瞻基命人搬来重达三百斤的铜缸,将朱高煦扣压于下。力大无比的朱高煦竟然挣扎举起铜缸。朱瞻基见状更怒,命人在铜缸周围点火,将朱高煦活活烤死。
乍看之下,这似乎是一个仁君对叛逆亲叔的残酷惩罚。虽然方式极端残忍,但朱高煦确实造反,处死情理之中。然令人震惊的是,同日朱瞻基还将朱高煦尚存的九个儿子全部斩杀,连朱高煦的妻子韦氏亦未放过。《明史》载:“韦妃及九子俱从死,除。”
历代明帝对宗室多宽厚,即便家族成员犯事,通常也不株连家人。朱元璋侄子朱文正因不满朱元璋,欲投敌,结果仅被软禁,儿子反封为藩王,其血脉传至明朝终结。朱棣弟朱橚叛乱,儿子朱高燧更曾毒害父亲,皆未伤及后代。朱祁镇虽恨朱祁钰至深,亦未迫害其遗孀,反由皇后照料。对比之下,朱瞻基屠杀亲叔及其满门,实为明朝历史罕见的残酷之举。
朱瞻基以唐太宗李世民为楷模,常与群臣论《贞观政要》,模仿“十八学士”游园典故,表示追慕先贤。他也自诩善于纳谏,鼓励大臣直言。然而,真正触及他痛处时,态度截然不同。
朱瞻基贪玩成性,酷爱骑马打猎,甚至养育珍稀猛兽,收罗善猎驯兽之人。明宣宗实录记载,山西一普通军官因擅长捕虎被召至京城重用。其频繁狩猎,免不了扰民。一御史出于民众怜悯劝谏:“人主不食野兽,陛下请勿纵宦官肆意打猎,以免骚扰百姓。”此言已极为客气,实质指朱瞻基本人。
朱瞻基听后勃然大怒,冷言道:“尔使我不食野兽,是野兽便于汝也。”意指你不让我吃野兽,是不是野兽给了你什么好处?随后命人将此御史扔进猛兽笼中,虎豹扑咬。御史命大未死,朱瞻基仍将其处死。此事见于朝鲜李朝实录,是朝鲜使者的回忆,虽有人质疑,但朱瞻基贪玩、拒绝劝谏及处罚劝谏者的事实,在明史与明实录中均有明确记载。
陈祚,朱棣时期进士,因敢谏被贬,至朱瞻基时因考试优异再获重用。他指出朱瞻基过度游猎,劳民伤财,荒废朝政,上书建议皇帝多读书修身,如《大学衍义》一书。朱瞻基自视甚高,见陈祚劝自己少玩多读,怒不可遏,扬言杀他。幸有学士陈循当场跪求,称陈祚不过山野村夫,不识陛下志向,才救了他一命。
然而,朱瞻基仍将陈祚及家人十余口悉数投入狱中。陈祚被囚五年,直至朱瞻基去世方获释,年迈父亲则惨死狱中。《明史》载:“下祚狱,逮其家人十余口,隔别禁系者五年,其父竟瘐死。”
刑部主事郭循同样因劝谏遭难。宣德五年,朱瞻基改节俭作风,大兴土木修皇城、建离宫,郭循上书劝阻,触怒朱瞻基。皇帝秘密将他裹毯押入宫中,要求改口。郭循坚决不屈,朱瞻基怒极,拉弓射中其头颅,鲜血流满面巾,随后将其囚禁锦衣卫狱,直至朱祁镇继位方得释。
郭循虽荒废数年,出狱后仍能建功立业,令人敬佩且惋惜。《明英宗实录》有载:“宣德间,开拓西内皇城,大兴土木。循极谏不可,以氊褁至大内,问之,循不屈。乃射伤其颅,血流被面,仍监锦衣卫狱。”
《明史》在评述这些因直谏遭难的大臣时,慨叹道:“忠臣之志抑而不伸,亦可悲夫。”这些官员多数正直能干,却因皇帝私欲遭受无辜灾难,有的丧命,有的断送前途。幸而有的幸运地熬过帝王统治,得以重获自由。且这类案例远不止于文中所述。
而这些惨事,竟都出自号称“仁君”的朱瞻基之手。更令人心寒的是,他残酷到连自己的恩师和亲叔都不放过。作为现代人,我们无需对古代皇帝抱有不切实际的道德期待。他们之所以被冠以“仁君”,多半是因为在那些暴虐成性的君王中,他们相对“仁慈”罢了。
封建帝王配资门户官网,终究是无情冷酷的统治者。你怎么看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