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武十四年,丞相胡惟庸谋反案持续发酵。朱元璋此举的目的,是彻底废除丞相制度,因此对涉案的官员和平民都极为严厉,只要牵扯其中,统统被连坐诛杀,毫无例外。然而,案件波及到浙东浦江县一户姓郑的人家时在线配资查询服务,却发生了一件罕见的异事。
这户郑家有六位兄弟,分别是郑濂、郑湜、郑洧、郑渶、郑沂、郑济,他们竟然争相愿意承担罪责。长兄郑濂对弟弟们及族人说:“我们家历代被朝廷誉为‘义门’,兄长历来代弟受罚。如今我家遭祸,我为长兄,理应顶罪。”说罢,郑濂随差役赴京。出人意料的是,他的弟弟们也纷纷赶到京城,在法庭上坚称自己牵涉其中,表示其他族人无辜。
审案官员觉得事有蹊跷,便将此案上报朱元璋。朱元璋听后立即断言:“这案子还有何可审?此家必是被冤枉,速速释放!”官员们不解,朱元璋解释道:“若此家子弟如此相亲相爱,岂会与胡惟庸为逆?”意思是说,郑家兄弟之间如此孝悌友爱,怎会跟叛逆之人同流合污?众官员闻言纷纷佩服,经过详细调查,确实证实郑家被冤枉。
展开剩余82%然而,当郑家兄弟被无罪释放、准备返乡时,朱元璋又下令将郑濂拘入宫中,打算亲自盘问。不同于一般的审讯,朱元璋此番是出于好奇:如此和睦的家族,兄弟间的深情令人称奇。正当他心生疑问时,外甥李文忠也入宫报告,说浦江郑家自北宋哲宗时期迁至此地,几百年来未曾分家,一家几千口人“同居共爨”,生活在同一村落,吃饭聚餐从不分开。尽管历经战乱,郑家非但未散,反而日渐兴盛。李文忠当年奉命攻浙东时,曾调查此事,特来禀报。
朱元璋听罢更添兴趣:是什么样的家族能数百年不分家?这郑家到底有何治家妙方?家中常见的利益冲突和琐事,郑家真的从未发生?他越想越好奇,便下令将郑濂再次带入宫中,欲细问究竟。
见到郑濂,朱元璋直言:“朕闻你们郑家数百年未分家,果真如此?”郑濂简洁回应:“回陛下,确实如此。”朱元璋又问:“你作为族长,是如何治理家族的?”郑濂恍然,明白皇上所问非彼,便平静答道:“陛下,我们宗族大堂刻有八字家训,自始迁祖传承至今。历代族长遵循此训,家族便兴旺。这八字是‘永遵祖训,勿听妇言’。”
朱元璋听后震惊不已,仅八字家训竟能管理数千口之家?他沉思良久,顿悟这八字极富深意,正与他自己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。所谓“永遵祖训”,正是他朱元璋为子孙所定的行为规范,旨在确保家族江山永固、世代昌盛;“勿听妇言”亦暗含后宫不得干政之意。
想到此处,朱元璋连声称赞,兴趣倍增,命郑濂详述郑家的家史。郑濂讲到,兄弟抵罪的传统,早在四世祖时便已形成。郑家原是北宋河南府的官宦世家,始迁祖郑凝道曾任歙县县令,之后其子郑牗为殿中侍御史,致仕后举家迁往睦州遂安。郑牗育有十九子,因家学渊源深厚,子弟皆好学,第十三子郑安仁任秘书阁校理,地位显赫。
郑安仁之孙郑淮,曾在浙东拜名儒朱恮学《春秋》,后来娶浦江宋氏,郑家自此在浦江扎根。南宋末年元初,郑家卖出千亩良田救济贫民,数千口人因他们得以生存,孝义名声远播。至第四代,兄弟郑德珪与郑德璋并主家族,兄弟俩刚正不阿,待邻居亲善,但与里胥发生冲突。郑德璋遭陷害欲押赴扬州,兄长郑德珪毅然代罪赴扬,最终惨遭处死。德璋悲痛欲绝,痛哭流涕,终于收殓兄长回乡。
这段义举未削弱郑家势力,反而使其声誉益彰。南宋灭亡,元朝继立,朝廷对郑家孝义事迹高度评价,不仅载入《宋史·孝义传》,还多次嘉奖郑家,元朝地方官员任职浙东时,常归访郑家以示敬重。
朱元璋至此方明白,郑家兄弟抵罪之举乃代代相传,故兄弟感情深厚。朱元璋又让郑濂详述“永遵祖训,勿听妇言”八字家规的执行细节。郑家几代人同住一处,若无规矩,必生无序,长幼难以尊卑。郑氏尤重“尊祖祭祖”,每月初一、十五,全族男女老幼集聚“有序堂”,由各房子弟依次朗诵家训,最长辈及掌家者坐堂上,众人拱手立于堂下。
仪式毕,男丁由左廊门入“同心堂”用膳,女子则由右廊门入“安贞堂”,后者为妇女用膳及女红之地。每年正月初一,掌家者与最长辈端坐有序堂,晚辈盛装行跪拜礼并奉茶,整个仪式庄重严肃,无人敢有失礼行为,彰显家族凝聚力。
明初学者宋濂曾记录此景,称郑家礼仪庄重隆重,子弟众多且排布整齐,观者无不钦羡其“三代遗风”,仿佛夏商周古礼的复现。正是凭借这种仪式感和家规,郑氏家族维系强大凝聚力,保持“同居共爨”不分家传统,族人自觉尊祖敬长,守秩序,使家族管理井然有序。
郑家最忌讳的是内乱。长久同居难免有矛盾与争执,但最怕“小事成大事”的是非传播。对此,郑家家规严惩“妇人媟言无耻,干预阃外事者”,即谁若散播谣言、离间族人、干涉丈夫公事,必罚跪于有序堂以示惩戒,令全族知晓其恶行,令其羞愧自省。渐而,族中妇女皆以不传闲话为荣,自觉维护家规。
不过,郑家后来的命运并不尽如人意。洪武年间,政治环境严酷打击豪族,但对郑家却网开一面,多次恩赐。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后,朱元璋着力选拔品德高尚人才充实太子朱允炆的班底,郑濂弟弟郑济与郑渶入选,既报答朱元璋恩情,也因朱允炆仁德而效忠。
惜哉,建文帝朱允炆四年后在线配资查询服务,被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。郑氏家族忠诚护卫建文帝,直至朱棣攻入南京,郑家才仓皇逃回浦江。此后,郑家解体,不敢再以大家族示人,子孙各自散居,数百年不分家的光辉历史也至此画上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